——她不仅战胜了肺癌,更以“医患协同”模式点亮生命希望
“确诊时,我看着报告上7.7公分的肿瘤,满脑子都是‘活不久了’。现在,我不仅活过来了,还活得很好。”37岁的肺鳞癌康复患者阳光,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随访诊室里分享着自己的故事。从崩溃绝望到重获新生,她的抗癌之路,不仅是医学进步的见证,更是一场医患携手、共同突破的胜利。

这一突破,聚焦于中期肺癌治疗中一个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:如何在提升疗效的同时,降低放化疗带来的严重毒副作用,避免治疗中断。
为解决这一痛点,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慧教授团队展开了创新研究。2025年8月27日,该团队在权威期刊《肺癌转化研究》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证实:在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(同步放化疗序贯巩固免疫治疗)中,全程联用胸腺法新,可显著改善生存结局,并降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。

对于阳光这样的患者而言,这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数据,而是重生的希望。胸腺法新作为多效免疫调节剂,能有效提升T淋巴细胞功能、改善全身炎症反应,相当于为患者的肺部提前加了一层“保护衣”。刘慧教授介绍:“研究首次通过临床数据阐明,胸腺法新可产生协同作用,通过降低治疗毒性(尤其是肺炎和淋巴细胞减少症)和改善全身炎症反应,有助于延长治疗持续时间,从而提升患者生存获益。”
在阳光的治疗过程中,胸腺法新如“缓冲剂”般化解了她最担心的副作用。但刘慧教授深知,医学的进步并非“单兵突击”。她强调:“‘保护衣’也需要‘身体底子’来支撑——必须把体重涨上去,不然光靠药物效果也有限。”面对阳光治疗初期食欲不振的问题,医生鼓励她:“能吃就别打针,胃肠道吸收比输液好。”甚至在治疗初期,因体重不达标,团队还特意延后了治疗,确保患者先把“底子”打牢。

这种医生出方案、患者主动管理的“医患协同”模式,正是阳光最终赢得生存获益的秘诀。阳光积极配合,不仅严格遵循医嘱,还主动考取了高级营养师证书,学会根据自身血项调整饮食。“刚确诊时觉得天塌了,现在熬过来了,特别感谢刘教授团队和我的不放弃。”她感慨道,如今规律的生活和适度运动,让她体力逐渐恢复。

阳光的康复,不仅是个体与疾病抗争的奇迹,更是中国医疗从追求“极致疗效”到关注“免疫韧性”理念跃迁的缩影。它证明了在精准诊疗时代,创新药物与患者的主动参与同样重要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通过#为健康加冕#系列特别节目,见证更多癌症患者重铸生命之光的历程。
标签:
